网站首页 | 学院概况 | 专业设置 | 师资团队 | 教学科研 | 招生就业 | 国际合作 | 社会服务 | 党团群工作 
师资团队
 名师风采 
 专职教师 
 兼职教师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师资团队>>名师风采>>正文
 
感受大学的气质与态度-张薇老师
2016-06-04 22:29  

感受大学的气质与态度-张薇老师

详细介绍

文/旅游与国际学院 国际合作部 阮兰芳

张薇老师是我教学上的同事、专业上的同行,更是令我尊敬的宽厚长者和师者。因为同样的专业背景,我对于她也多了那么一点了解和懂得。

张薇,这个六十年代出生于藏北高原的女子,一如她参加支边建设的父辈那样,在她2002年走下高原来到青岛时,她也成了一个没有故乡的人。然而在她归乡的企盼和长久的回望中,我们仍然能够清晰地辨出她身上世界神圣高地专属的烙印。在她倾注生命感悟而着力写就的研究著作《寻找杨志军——通向彼岸的多种可能》中,她指出荒原作家杨志军作品中持久关注的荒原人生和朴素的情感形式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青藏高原有着本质的联系。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与天最为接近的圣地,这赋予生活其间的人们悲悯的神性光辉、居高临下的洞彻眼光和朴素宽容的情感。其实,这种评说同样适用于她本人。因为出生于这一方土地,张薇也不自觉地濡染了它的气息,这使她把追求精神的纯粹和诗意栖居当做唯一的生活目标,在洞穿浮躁和日渐分崩离析的尘世时仍常怀悲悯不放弃其寂寞的行动,并始终以客观公正的宽厚之心面对和影响周围的人。这是她作为一个人文学者在今日大学校园所彰显的独特价值。

阅读、思考、表达是她基本的生活方式,而研究从来都不是外在于心灵的纯粹学理研究,所有这些占据着她生命中的绝大部分时间,从而具有了安身立命的意味。在她而言,阅读是她了解世界、参悟人性、与高尚的灵魂对话以及提升自我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她吝惜除维持基本生存之外的任何读书时间,崇尚简单省时的饮食方式。

除了广泛阅读国内外哲人学者的著述及文学经典,她还涉猎绘画、音乐、电影等多方面的文艺形式,从而在她的书写中,我们能够看到一种独特的、充满灵动诗心的、跨界的通感表达,这是跨界阅读的收获和赐予。阅读从未止息,思考也从未停止。从1985年至今,张薇在《青海湖》、《唐都学刊》、《百花洲》、《江南》、《青岛日报》等各类刊物上发表数百篇文学批评,研究对象涉及诗歌、小说、散文、文艺理论、摄影、绘画等多个领域;刊有长篇小说《第三种水》、专著《寻找杨志军》;参与了《青海当代文学50年·文学评论卷》(1996年青海省人文社科重点课题)、《二十世纪人与自然的边缘书写》(2004年山东省教育厅社科类课题)以及《青岛:特色城市与特色文化的深度链接》(2006年青岛市文化局社科类课题)等至少三项主要研究课题;这些尚未包括她中篇小说、散文等其他的创作以及网络上的一些文字。看她的著述年表,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深沉、敏感、多思的知识分子始终如一的思考和表达的姿态,这种姿态不因地域的变迁、不因境遇的更迭以及内心的风暴而有半点更易,这是表达发声的内心需要,也是一种存在的证明。

2011年1月,她的散文作品《渡到对岸》荣获“华商天瑞杯”庆祝青岛开发区建区25周年全区征文大赛一等奖,并刊于开发区《西海岸》和《良友·第二辑》刊物上,从而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响和关注。然而这不过是张薇深厚学养及创造力的冰山之一角,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一种表达。她的名声其实远在黄岛和青岛之外。在国内甚至国外,她不乏击节赞赏者和灵魂的知音。

她的研究和表达从来都不止于个人的学理兴趣,不是空洞地自说自话、就文学谈文学,她更关注其背后的现实指向和建构意义。譬如她关注作家杨志军的创作,不仅是因为他们有着共同的出生地、经历了相同的地理上的迁移,还在于他们共同的对于自然与人的断裂、人与宗教、公共知识分子的现实参与和独立持守等关系的思索。她看到人类生存的地球环境的日益毁坏以及美好人性形式的失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她是如此珍视杨志军式知识分子“热烈而宽广的灵魂呈现”,而她自己也以其充满诗心、激情的文字参与到这些作家的研究和卓越的传播中。

在这样一个利益至上、金钱席卷的浮躁时期,能够抵御下滑的堕落、支撑人从容应对世事的不仅源于德行的自律,更有背后信仰持久的发动,这是一个独立严肃的知识分子回避不开的问题。能够寻找到一种爱人、利他的信仰,这是一种幸运。如果我们把目光放远,就会发现张薇身上延续着中外公共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对此她也有着清明的意识。在对杨志军身份进行界定时,她谈到了公共知识分子与一般有知识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始终在“社会的边缘地带以边缘人的身份角色对社会发言”、“以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坚守着自己对社会的批判立场,强调内心的理想和信念,重视社会良知、人性尊严和精神价值,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公共关怀和超功利的个人参与意识”。正是对于知识分子的独立和思考的看重,“极权主义”理论家汉娜·阿伦特和“东方学”的提出者萨义德成为她向往、歆羡的公共知识分子典范。前者在与之交往的哲学家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的辉映和照拂下,没有为他人的锋芒所灼伤,而依然能够保持强有力的思想、学术和勇气,并且在反极权主义之路上,能够摆脱民族性和个人情感的羁绊,保持私人生活和政治生活分离的、独立而丰富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而后者在流亡和离散的民族命运中,能够摆脱族类文化的先入成见,在强调对位的觉知中有着更宽广的人道关怀,当他以知识分子身份投入巴基斯坦的政治解放运动则体现了他特立独行、勇敢无畏的人格魅力以及对于公共事业的参与和行动能力。

这种阅读关照和知识分子情怀使得张薇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在她看来,一种理念一种思维的传达较知识量的累积意义更为重大,而一个文学学者应该承继五四的启蒙传统,通过艺术的感召向学生、向他人传达美好,传达灵魂的高贵。她也知道,文学对于现实和人性的干预力量不过就是那一缕微光,但即使这样,她也愿意是那颗小小的火柴,时刻准备着擦亮别人的人生。正因为此,近年她逐渐从对外汉语教学转向了人文公选课,先后开设了大学语文、中日文化、阅读与欣赏等课程,许多学生在人数超编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旁听。

在讲授中日文化课时,有学生出于一种自发、本能的仇日情绪给张薇发来信件,写了对日本文化强烈质疑的文章。其实在今年日本大地震中,中国民众的仇日情绪在幸灾乐祸的普遍流露中已显露无遗。作为教育者和理性的知识分子,张薇向学生坦陈了自己沉痛的家族经历,剖析日本侵华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及战争贩子的罪行,它不应由日本普通民众买单,也与文化本身无关;并表示师者的责任不在培养仇恨,因为仇恨只会让人陷入更深的黑暗并成为黑暗本身。一个民族只有懂得理性、宽容的吸纳,才可能日渐强大。

也正是在这封给学生的信中,我们了解到张薇曾与她的朋友们试图组织一个民间基金会,以此资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后代,尽管未能实现,但我们也看到了她一贯的对于民间公共事务的参与热情。除了此前对知识分子和青岛城市文化的关注,张薇还曾出于对青海湖生态的关注应邀参加青海电视台环湖自行车赛的跟踪报道。她就是这样,从未真正遁入内心,从未放弃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一个知识分子富有责任感的行动参与。

多年来,她从未改变一个知识分子的思考方式和行动路径,她坚持良知、发现问题、质疑现实、传达美好……她始终超越世俗和功利、放眼人类的生活、情感、自然、生命,并保持灵魂的独立和开放、开展平等的对话以及随时施惠于人。对于学生如此,对于周围的朋友、同事,同样如此。远离名利在她已经成了一种自然的条件反射,也是多年形成的一种习惯。也许是为了思索的专注,也许是为了简化日常的生活,对于学院申报课题和奖项的需要,她常常是宁可参加费心劳力的组织和材料撰写,而署名时却自然地退居人后。

她保持着宽厚长者和师者的风范,注意提携身边的青年教师。作为一名不辍笔耕的研究者,完全有能力独自承担某一个课题,但她还是愿意将青年教师拉近并给以悉心指导;当她向别人推介好的作品或交流阅读体会时,她的笑声是那么爽朗,她的语言是那么清洁而充满诗意;对于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她会客观公正地发言并给出建设性的建议;她从内心充分尊重每一个灵魂,无论其心灵是否有瑕疵,她都准备时刻释放她的真诚和善意。

张薇,高职院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和文学研究者,她坚守内心的指引;她乐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和卓越、美好的传播;她客观公正善待身边每一个灵魂,充满宽广、博大而体恤的人道情怀。

当我们徜徉在校园中,这样一种气质和态度营造了一种大学的氛围,它不是某种大学的特质,而是“大学”共有的精神背景。

关闭窗口

bb电子平台登录  地址: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钱塘江路369号
电话:0532-86105303  邮编:266555

bb电子平台登录-BB·体育官方入口-最佳线路!